随着汽车电动化、智能化以及互联网化的逐渐普及,芯片技术的运用应用大幅进步。
目前,汽车芯片已在动力、车身、座舱、底盘、安全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,2022年新能源汽车单芯片数量将超过1400个。由于车用芯片对安全性要求严格,进入门槛比消费电子高,竞争格局相对稳定。英飞凌、恩智浦、瑞萨、意大利法国半导体和Ti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市场前列。车载芯片主要包括功能芯片、主控芯片、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。目前对MCU功能的需求增长迅速;主控芯片的计算能力趋于强大,在驾驶舱和驾驶领域的渗透率提高;功率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中应用广泛;随着ADAS的发展,对传感器的需求也明显增加。
缺少核心和恢复:供应链的先天不足是主要原因,而疫情的蔓延和其他因素更是火上浇油。
2020年下半年以来,汽车 “缺芯 “问题开始显现,2021年影响将加剧。据AFS统计,2021年,由于芯片短缺,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为1020万辆。其中,产能紧张、供应链缺乏灵活性等 “先天性 “问题是主要原因。长期以来,汽车芯片生产线投资不足,部分产能被网上应用的疫情所占据。在汽车芯片需求量大的时候,缺乏弹性的供应链已经无法支撑。此外,德州暴雪、雷萨火灾、马来西亚疫情等都让芯片供应 “雪上加霜”。
供求紧张的格局将持续下去,国内厂商的市场机会将出现。
2022年,疫情、地缘政治等外部冲击依然存在,汽车芯片产能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,一季度的供应形势依然严峻。据Susquehanna统计,2月份全球芯片的平均交货时间延长至半年以上,达到新高。其中,MCU和电源芯片的短缺最为严重,而模拟芯片的供应也很紧张。为了应对缺芯问题,芯片厂正在加大对车用规格芯片产能的投入,而车厂也在考虑重塑供应链。预计2022年下半年,缺芯的情况将得到缓解,但供应紧张的局面将持续到2023年。
投资建议。
在 “缺芯 “的背景下,国内汽车厂商开始寻求多供应商战略。国内芯片厂商面临市场机遇,车用功率半导体有了希望
MCU、驾驶舱、自动驾驶SOC等领域实现 “点 “的突破。时代电动、明星半导体和新型清洁能源值得推荐。